通宵K歌、昼夜游戏、聚餐喝酒……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后,身心俱疲的考生们一下子进入轻松状态。这些看似正常的自我放松方式,却暗藏各种危机。安庆博爱医院内科专家沈明特别发出预警,警惕“高考综合征”。
“考后综合征”的并非凭空出现,而是和考生的“高考综合征”密切相关。有调查显示,越是考试前焦虑、紧张等症状明显的考生,越容易出现“考后综合征”。另外,“考后综合征”也和我们的考生和家长在高考前,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准备考试,很少有人抽出精力来计划和安排自己考后的这一段真空时间有关系。一般来讲,考后综合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:
1、抑郁沮丧心理。发挥欠佳或者以为自己发挥失常的的考生,在考试后不断懊悔“为何当初这类题型为什么没有重视?”“为何考前没有复习到?”,严重者甚至沉浸在自责沮丧的情绪中不能自拔,情绪烦躁、抑郁、食欲差、睡眠质量差,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内,不愿见家人和亲戚朋友,不和同学通过网络联系,也不接听电话。
2、亢奋放纵心理。发挥较好或考前心情过于压抑的考生,考后一旦放松了,会急于摆脱考前的“悲惨记忆”,给自己“找乐子”。有人每天早出晚归,忙于跟同学聚餐,K歌,通宵泡吧、上网、打游戏、长途旅游等,往往造成作息紊乱,出现失眠。
3、空虚茫然心理。大多数考生在备考期间生活节奏紧张,奋斗目标很明确。每天复习大量的知识,反复练习模拟试卷。而在考试后,陷入失去奋斗目标的真空中。一时间,生活节奏骤然变慢,不知所措、无所适从,感觉做什么都“无聊、没劲”。
4、持续焦虑心理。这种心理主要见于有完美主义倾向的考生。在考试后,反复回忆试题,比对模拟试题和书上的知识点,对考试过程中的回答患得患失。害怕自己发挥失常,担忧没考好或者没有被理想的高校录取,表现为由于焦虑而睡眠质量较差。这种症状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前达到高峰,并会持续加重。
5、绝望抑郁心理。此类考生表现为对考试过程中的自我表现极度失望,而导致情绪低落。部分表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,自怨自艾。有的人甚至由于性格突变暴躁,让人觉得难以理喻,与家人争执中情绪一触即发,严重的可能出现极端行为,甚至采取伤害自己或轻生的行为。
针对以上的几种考后综合征表现,沈主任建议,家长、社会首先要允许考生“体验痛苦”,考后几天应让孩子充分释放心理压力,哭也好,笑也好,都比憋在心里好。家长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,妥善解决情绪反应,避免问题持续发酵,对估分、填报志愿造成不利影响。同时要告诉孩子,人生不会因一场考试而终结,输掉了高考,并非输掉了整个人生。逝者不可追,往事不重来。不要为打破的牛奶哭泣。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,自责悲伤焦虑都于事无补,必须向前看。